调查顺利结束了,大家在回顾的同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及时记录在调查报告中,记录调查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调查报告写好,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
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
爷爷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爷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哈哈……”“哈哈……”“爷爷,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你呀应该多读书了,等会儿我给你一本书,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瓜果点心应有尽有。
一看到好吃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奶奶说,你这孩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还要守岁呢!
“守岁什么意思?快给我说说。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我们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
“妈妈,苹果我们总吃,今晚你怎么还摆一大盘呢?”“这你不懂了吧,这叫作‘平平安安’这桌上的瓜果可都有说法”。
“年夜饭这么有讲究?”我缠着奶奶给我说道说道。
原来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看晚会,谈笑畅叙。
4、放爆竹
12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
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
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
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妈妈、奶奶也打扮得整整齐齐,我们出去拜年了。
我之所以这么积极早起,是因为这一天我会收到好多的压岁钱。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拜年的许多知识。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戴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中国春节的这些习俗,其实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篇2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李杭祝
调查内容: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调查原因: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我想通过观察、调查亲人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过程: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
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 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
“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
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
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
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
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
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
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
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
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
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调查结果: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认识到,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能使人知道,民间民俗的多样化以它们的意义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篇3
一、调查目的: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二、调查提纲: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三、调查背景: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狗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四、调查成果:
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篇4
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亲朋好友
二、调查目的: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调查方法:聊天
四、调查地点:自已家
五、调查时间:春节期间
六、调查人:
调查经过:
1、春节的起源(服装、食物、庆典、活动、音乐等)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觅食人肉,。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鞭声,吓得直逃。它又迎头望到一家门口晒着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门里一瞧,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溜了。人们摸准了“年”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2、春节的习俗(图书、文字、实物等)
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
3、不同民族的春节(苗族、傣族、壮族等)
苗族杀猪打糍粑预示着春节的来临。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对于苗族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三十晚上“守岁”而不睡觉。从初一开始,最鲜亮最激动人心的各种活动由此开始。有祈神祷富的祭祀祖先,有驱疠禳灾的驱邪、有祈祷丰年的占岁,有谢恩的喂牲,有联络感情的拜贺新年,有娱人娱神的各种活动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习俗约束人们,不可冲犯神灵,以祈福分。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4、家乡的春节是怎样的(春节里的趣闻)
除夕贴春联福字,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看春晚,子夜放烟花鞭炮,火树银花,欢乐祥和。初一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福气。主妇包饺子时会在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走出家门,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调查结果:
我们的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喜庆热烈的年味儿。
我的思考: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篇5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 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 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xx年x月x日
调查目的: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郝慕伦
调查方法: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非常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