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巴巴 >工作计划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资源和教具的有效利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再看(课本板图5.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演示:92页实验,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二)、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4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课堂练习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93页1、2、3、4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备注:

板书设计:

5.1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三、作图:三条光线

1、凸透镜

(1)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1)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几个名词

1、主光轴

2、光心及特点

3、焦点

4、焦距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3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学情分析

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xx年9月,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初二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甚明了。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并以"探究卷"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这一"变薄的教材"。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书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并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提出思考:普通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探究未发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打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

重组教材内容,通过设计变阻器件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补充介绍"半导体"以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采用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及滑动变阻器,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会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

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

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创新与实践(20分钟)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5分钟)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7

学习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图,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五、课后记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篇8

导入一:

如图所示,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当被推动几下后,秋千就会荡起来,秋千荡得越高,感觉到荡的过程速度就越大。

荡秋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导入二: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头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导入三: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图,将小钢球或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钢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钢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钢球(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导入四:

多媒体展示过山车的动画过程、画面上出现:过山车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不断地加速向下运动,越过圆环轨道的最高点,最后冲上轨道的另一侧、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要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

说明: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评判,只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思路??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知识拓展]能量的种类很多,如太阳能、电能、原子能等,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一种能量,单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

如图所示,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①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②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重力势能。

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2、探究活动二:

如图所示,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c之间来回摆动。

①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摆球在a,c处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②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③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④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

(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按下图进行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的过程、分析图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

①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①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思考:

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②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设计意图]人造地球卫星涉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思路二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多媒体展示:从高处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用频闪摄像机摄下它下落的过程,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被举高的苹果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苹果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苹果下落到某一点时,苹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苹果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苹果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用细线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图甲所示的单摆、将单摆拉至a点处,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发现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实验2:把一个滚摆悬挂起来,如图乙所示,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松手,发现滚摆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问题研讨

问题1:

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c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滚摆在下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单摆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减少,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加,减少的那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增加的那种形式的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3: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到木球接触、碰撞弹簧片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慢,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木球被弹簧片弹回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小。

问题研讨

问题1:

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和被反弹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木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增大,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被反弹的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减小,木球的动能增大,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实验4: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

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式的机械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巩固掌握、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1、如图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近地点距离地面高439km,远地点距离地面高2384km,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在远地点时势能(前两空选填“最大”或“最小”)、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后两空选填“动能”或“势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环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由动能转化而来,则动能减小;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增加、在近地点时,卫星的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卫星的势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动能势能

2、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速度不变,质量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但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故选bc。

4、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a、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b、小球在a处的动能大于在d处的动能。

c、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小于在c处的机械能。

d、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解析:对于ab选项:根据题意,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势能较大的地方其动能肯定较小、观察图像,发现小球在a处比在d处所处的高度较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较大,所以小球在a处具有的动能较小,故ab选项都不正确、对于cd选项:根据题意“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是不会减少的,小球在各处的机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所示为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根据此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在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b、小球在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减小。

d、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不变。

解析:小球在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增大,a说法错误;小球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动能减小,b说法错误;在弹跳过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来越小,机械能减小,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1、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3、机械能=动能+势能。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5、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不计摩擦)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年级组工作计划优秀8篇

八年级上年级组工作计划精选8篇

八年级组德育工作计划8篇

八年级上工作计划8篇

初中语文八年级工作总结8篇

八年级数学教工作总结最新8篇

八年级下册英语组工作总结8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工作计划优质8篇

八年级英语组工作总结8篇

八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513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