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巴巴 >工作计划

泥鳅的教案7篇

提前写好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秩序,通过互动性的教案,学生能够建立互相尊重和协作的关系,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泥鳅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泥鳅的教案7篇

泥鳅的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几位爱捉泥鳅的`小朋友。听!他们来啦!(课件:播放歌曲)板书:捉泥鳅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的世界,动听的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泥鳅的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泥鳅的教案篇3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泥鳅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乐器及节奏进行表现。

2、尝试运用叠加式的复合节奏进行演奏,并能较专注的合作演奏。

活动准备:

1、谱架、节奏卡、乐器(串铃、双响筒、蛙鸣筒、三角铁)

2、熟悉三拍子乐曲,能看着节奏谱和着音乐拍节奏。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故事的意境,了解故事具体情节及内容。

1、引入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月光长廊吗?

师:月光长廊会是一个怎么样的长廊?

师小结:原来月光长廊是条长长的走道,在月光下它会显得特别的漂亮。(出示图片、音乐响起)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一共出场几个动物,按什么顺序出场?

师:小青蛙在故事里做了什么事?

3、回忆感受音乐,带领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

师:这段音乐是个几拍子的音乐,听了这段音乐你的.感觉怎么样?”

师小结:“这是个非常动听的友谊之声圆舞曲,想不想带着乐器朋友去参加这个美丽的舞会啊?

二、选择适合的乐器及节奏。

1、幼儿选择适合的乐器。

师:今天,老师要挑战你们了,我带来了一些乐器,请你们用乐器朋友来讲述这个故事,行不行。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乐器?

师:哪个乐器更像什么小动物出场?说说理由。

2、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

三、根据故事情节,讨论演奏形式。

师:还记得在今天的故事中四个小动物是一起出来的吗?

师:故事中动物朋友们越来越多,它们有没有停下过舞步?

师小结:所以,难就难在这里哦,每个人都要想好自己的节奏,一句一句的跟上去,而且还不能停下自己的节奏,有问题吗?

2、幼儿进行合作演奏

师小结:有了你们的伴奏,使我们的月光长廊变得更美了。回到班级里你们可以装扮一下,开一个月光舞会,好不好?

泥鳅的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泥鳅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捉泥鳅》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能用声势语言为歌曲伴奏。

3、正确掌握附点节奏,通过听、唱,找出节奏相同、旋律相同的乐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用欢快、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2、难点:

1)正确掌握附点节奏,找旋律相同、节奏相同的乐句;

2)用声势语言为歌曲伴奏。

课前活动:

唱唱跳跳《闪烁的小星》

一、谈话导入:

从与学生交谈中,引出大家都熟悉的动画片《灰太狼与喜羊羊》,从而以故事引入情境学习。

二、闯关活动——第一关:听一听,拍一拍

师口述节奏,生拍手模仿

1、x x |

2、 x — |

3 x — |

4、xx x |

5x |

三、闯关活动——第二关:辨一辨,学一学

1、师弹奏音符,生听辨,说出唱名,唱出旋律。

(1)653 66 5 3 |

(2)532 5 3 3 2 3 —|

(3)1=c 66 5 3 | 5 3 3 2 3 —

2、出示第一组乐句,师弹奏其中一句,生听辨并指出师弹的是哪一句。

(1)1=c 6 3 | 3 —|

(2)1=c 6 3 |3 —| 师指导附点节奏

3、同上学习第二乐句

4、比较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异同

(第1、3小节节奏相同,旋律不同;第2、4小结节奏旋律都相同)

5、试唱第三、第四乐句,并比较异同,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6、学唱第五、第六乐句,提醒学生附点与无附点的区别

7、把六个乐句组合起来,师弹奏,生唱旋律。(提示反复记号)

四、闯关活动——第三关:唱一唱,动一动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情绪(轻快、活泼、风趣)

2、生跟读师按节奏读歌词

3、师带唱歌曲

4、跟琴学唱歌曲

5、完整地歌唱歌曲,请一到两名同学个别歌唱表演,其他学生讨论,取长补短。

6、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关系,用声势为歌曲做伴奏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2)声势练习。“根据四四拍的节奏,我们来玩一个声势练习。”老师动作讲解。

(3)学生听伴奏歌唱,老师运用声势练习为歌曲伴奏。

(4)老师提问:“在刚的这四个动作中,你认为哪几个动作声音比较响亮?(力度比较强)”

老师揭示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5)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尝试进行声势练习和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都爱玩,今天我们学习了《捉泥鳅》,在音乐课上也玩了一把,不过在玩的同时也不能耽误了学习。老师希望大家合理分配时间,在玩耍和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泥鳅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

t:(出示ppt)春天来了,冬眠的小动物们都醒来了。最近在我们的自然角多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

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

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t: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t: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t: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比比哪一队捉得多,数得最清楚。

2、交流:说说你们队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鳅?为什么捉得多?

小结:看来除了有合适的防滑手套,还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t:今天捉泥鳅让我们发现了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泥鳅,所以,粗糙的材料能防滑。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防滑的地方,看看——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们的大厅很湿滑,怎么办?

结冰的地面很容易让人摔倒,怎么防滑?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东西能防滑呢?

(ppt出现鞋子、浴室防滑垫)

延伸: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防滑的地方和防滑的好办法,我们回去后再去找一找,记录下来好不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幼儿中班影子的教案7篇

好吃的蔬菜中班教案7篇

手的教案反思7篇

有关找朋友的教案7篇

音乐我们的田野教案7篇

米的科学教案优质7篇

幼儿中班美丽的秋天教案7篇

认识肺的教案7篇

生命的教案模板7篇

安全教育活动的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629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