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巴巴 >工作计划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最新8篇

教案中的时间分配通常会精确到分钟,这有助于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案可以用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最新8篇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2

§ 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 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 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 ()

()x()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七、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1。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计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4

本单元教学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除法,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本单元内容分成五段,前三段依次是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第四段是整理全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两步计算。第五段是实践活动《算24点》,在游戏中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教材采用了不同的编排: 7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安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是考虑了教学的衔接。1~6的乘法口诀是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分开教学的,在这些内容的后面又安排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现在接着教学数的运算知识,采用和前面相同的编排,有利于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只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用口诀算乘法和除法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先带出表内乘法,后带出表内除法。这是考虑到学生积累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经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也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同时安排在试一试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口算乘、除法,而且体验到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四道算式(特殊的能算两道),初步感受了乘、除法间的联系。

1. 让学生编乘法口诀,帮助记忆口诀。

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时,多次组织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过程,部分5和6的乘法口诀,在教材的引导下已经让学生编出。本单元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的空间。

(1) 7、8、9的乘法口诀全部让学生自己编。

7、8、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线索是: 在现实情境中提出具体的问题,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相同数相加的数学问题,并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思维,三道例题的编写是有变化的。

第62页例题教学7的乘法口诀,像2~6的口诀那样,详尽地展开了上述活动,使新旧知识的教学很好地衔接起来。摆1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依次算出摆2只、3只7只同样的小船各用三角形的个数,把得数填在教材提供的表格里。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分别是1个7、2个77个7相加的和,也是17、2777的积,找到这些教学内容,根据七道乘法算式就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道例题的编写有两个特点: 一是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以及乘法算式的积都让学生计算和填写,二是在编口诀前先写出1个7、2个77个7相加这些数学问题,还写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这些都是为了学生能顺利地编出口诀。

第71页例题和75页例题分别教学8、9的乘法口诀,教材里没有写出1个几、2个几8个几、9个几相加等数学问题和相应的乘法算式,要求看着填好的表格体会里面隐含的这些数学问题,直接编出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学生仍然经历编口诀的全过程,而数学思考的积极性受到激励,思维的连贯性得到锻炼,培养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另外,要求编出口诀以后,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填写在教材上。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通过交流相互评价编出的口诀是不是正确,把正确的口诀写出来;二是充实编口诀的学习活动,有利于记忆口诀。

(2) 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7、8、9的乘法口诀句数比较多,得数比较大,部分口诀记忆有难度,甚至个别口诀还会相互干扰。因此,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是教学任务,教材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利用题组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如第63页1、2题,第71页1、2题,引导从熟悉的口诀推出没有记住的口诀。如果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忘了,可以通过比5个7多7或比7个7少7推出。

二是利用几个9相加的和比几十少几的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76页第1题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如6个9比60少6,由此可知六九五十四。

三是经常要求背口诀,像滚雪球那样,把新教学的口诀积累在已有的口诀上。如练习六、七、九里分别有背出1~7、1~8、1~9口诀的练习题,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教学的口诀,也记忆了新教学的口诀。

四是指导学生把学习的所有乘法口诀填入预设的表格里,整理出乘法口诀表。还要观察口诀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如纵看或横看表里口诀的排列规律;区分哪些口诀能算两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诀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寻找得数相同的口诀发现和交流规律,有利于记忆口诀。

五是适量设计开放的计算题,如7□=□,在方框里依次填1、2、7,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在□□=16 的两个方框里分别填2和8或4和4,在36□=□的方框里分别填4和9或6和6,都在复习得数相同的口诀。

2. 引导学生主动地用口诀计算。

学生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形成了用口诀算乘、除法的经验。本单元教学7、8、9的乘法口诀,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主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新的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 主动计算表内乘法。

在1~6的乘法口诀里,没有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而是在教学口诀的例题后面,通过想一想及时让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体会口诀的应用,感受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本单元仍然不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之后,还是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口诀进行计算。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没有安排那样的想一想,设计了第72页第3题,一个学生说一句8的'口诀,另一个学生说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这道题不仅让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可以用来算8的乘法,还知道可以算两道与8有关的乘法,这是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力的一次提升。教学9的乘法口诀之后,要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进一步提升计算水平。

(2) 主动计算表内除法。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编排了例题,用做28朵花这个题材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分别计算287和284。在学生求商的时候,提示了应该想的乘法口诀,重温用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这两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编排例题教学,通过第72、73页第7、8、9题引导学生计算。第7题补充乘法算式,写出括号里的乘数,说说怎样想的,为口诀求商作了思路铺垫。第8题根据已有的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用口诀可以求商,也为第75页试一试根据一句9的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作准备。第9题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思路。这三道题循序渐进,体现了教材对学生的引导。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口诀算乘法结合起来教学。第75页试一试是第一次同时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有基础的。因为在前面已经有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或两道除法的经验,还有根据乘法算式得到相应除法算式商的体验。第76页第2题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四道算式,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口诀计算的方法。另外,第78页第5题利用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设计了四组除法题,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恰巧换位。意图是帮助学生正确记住9的乘法口诀,正确地选用口诀求商。

(3) 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

结合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口算,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也为以后教学乘、除法笔算作些准备。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

乘法竖式的结构和加、减法的竖式比较相近。第64页例题示范了两个乘数以及积在竖式里的位置,由于积是一位数,学生接受乘法竖式的难度不大。试一试写57的竖式,积是两位数,要写在正确的位置上。茄子卡通提出积的个位应写在哪里这一问题,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在教师指导下在竖式上写出积。想想做做里有关乘法竖式的练习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第1题把积写到竖式上去,进一步明确积的个位应该和乘数对齐,无论积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要遵守这个规则;第二个层次是第2题独立写出完整的乘法竖式,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即先写出算式25=,然后写出竖式,最后把得数写到算式上;第三个层次是在第2题里把乘法竖式和加、减法竖式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特殊,学生较难接受。例题教学62的竖式,要分两段讲解和示范。第一段讲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以及竖式上表示除法的符号,要强调被除数写在竖式的里面,除数写在左面,商写在上面,商要和被除数对齐。第二段讲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到竖式上,并用被除数减这个积。这一段是教学难点,可以联系图画里平均分的过程帮助理解: 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是不是把6人都分完了呢?需要检查一下。检查的办法是把每组3人,2组分掉6人的6写到被除数的下面,被除数减这个数得0,表示都分完了。试一试写427的竖式,首先解决商的位置,明确商应该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其次是把竖式写完整,再次经历被除数减除数与商的乘积的计算过程,巩固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4) 教学乘除混合两步计算。

在整理乘法口诀,较好地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第81页例题教学乘除两步混合运算,使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更好地用口诀求积、求商。学生有加减两步计算的经验,从左往右依次进行乘除混合运算一般不会有问题。尽管这样,教学时还应该突出运算顺序,让学生牢固掌握。因为后面的教材不再教学这一运算顺序了。在练习九里安排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也是为了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是教学重点,也是容易发生计算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里有这些设计: 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在这一步计算的下面,防止遗忘。看着这个数进行第二步计算,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并体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含义。二是想想做做第1、2题都设计了题组,先分步计算,再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不写在算式的下面,尽量记在头脑中。万一忘了,可以在分步计算里看出来。这样,直接写出第3题两步混合运算的最后结果就有了思路和基础。

(5) 在游戏中练习口算。

实践活动《算24点》是口算游戏,任意拿出4张扑克牌,根据这些牌上的数进行四则计算,要求最后得数为24。这项游戏寓口算于活动中,学生会感兴趣并乐意参与,从而自觉地练习计算。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数一般不会完全相同,把各次的4个数组织成最后得数为24的计算必然不会相同,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用4个数算得24,可能存在多种计算方法,对思维的发散是有益的。

教材分三块编写。在学一学里交代游戏规则: 把扑克牌上的数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最后得数要为24;每张牌上的数都要参与计算,但只能计算一次。先对3张牌上的数进行计算,因为3个数算出24比较容易。以7、6、3这些数为例,具体呈现了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让学生尝试着根据2、3、4,9、8、3,3、5、9这三组数分别算出24,体会游戏的过程和要领;然后把初步获得的经验应用到4张牌上的数算得24,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试一试是练习4个数算得24,通过三组数的计算与算法交流,学会算24点。比一比组织算24点比赛。有时4张牌上的数算得24比较难,也会有4个数无法最后算得24的情况,这时可以换牌再算,以维持学生算24点的热情。

3. 在计算教学的同时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应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以前教过的。教材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几乎每道例题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教学计算知识,还在练习里应用教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里编排的实际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择了一些新颖的素材,充分体会现实的数量关系。如利用一星期7天算3星期的天数、63天是几个星期、根据停车场的收费标准算停车费等。新颖的素材促使学生把现实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体会总数、份数和每份数量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如第69页第8题根据同一幅情境图分别解决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从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第9题在解答已有问题之后,还要提出另一个除法计算的问题,体会已知剪的段数能求每段的长度,已知每段的长度能求剪的段数,这是对平均分的又一次体验。

第三,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85页第13题里24人乘船过河,先回答坐哪种船的只数少,再分别求都坐大船和都坐小船所要的只数。这就要求用估计的方法回答前面的问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估计,还能初步感受函数关系,即一只船里坐的人多(少),需要船的只数少(多)。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5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二、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3.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6. 并通过说一说、指7. 一指8. 、画一画,9.深入认识对称轴,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图形

张齐华出一张纸。

如果是你的话,怎么玩?

生:我们折飞机

生:我会折青蛙,

生:我们折出星星

生:我会把这张纸剪成窗花。

师:先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撕下一块。会玩吗?大家玩一玩。

学生撕纸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如果我们这些纸看作一个个图形的话?大家看一看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现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都相同。

生:我认为它们轴对称图形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词儿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板书课题。

师:在深入的观察,左右大小就是一样的吗?

生:我认为形状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面积也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把它叠在一起的,会重合。

师: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动手试一试。

师:现在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路: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铺垫

新的'一年快到了,老师想带大家去儿童乐园,想去吗?这里有几张入场券,成功闯过下面三关的小朋友就能拿到免费的入场券。

(1)第一关(拆一拆)

10(8,)10(7,)10(6,)

(2)第二关(算一算)

9+4=9+5=9+8=

9+6=2+9=9+3=

说一说9+4的计算过程。

(3)第三关(说一说)

8+2+4=147+3+2=126+4+7=17

二、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恭喜大家!这么多人都拿到了儿童乐园的入场券,没拿到的,也别泄气,后面还有机会。你们知道儿童乐园都有什么好玩的吗?

碰碰车8元激流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在上述项目中选择不同的两项,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1)要求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8+5)

(2)8+5=□你是怎么算的?(有困难的小朋友可借助小棒)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

①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②从1开始数,1、2、3、4、5……、13;

③用小棒从左边拿出2根放在右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④用小棒从右边拿出5根与左边凑成10,10与3合起来是13.

(4)摆一摆

请用小棒操作的同学到台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为什么要从左边拿2根放在右边?为什么要从右边拿5根放在左边。

(5)体验算法:出示儿童乐园的游戏项目:

碰碰车8元激游勇进7元水上滚球5元

旋转木马6元观览车4元过山车9元

请选择不同的两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算的。

学情预设:

①玩碰碰车和激游涌进一共多少元?8+7=□

②玩碰碰车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8+6=□

③玩碰碰车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8+5=□

④玩碰碰车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8+4=□

⑤玩激游涌进和观览车一共多少元?7+4=□

⑥玩激游涌进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7+5=□

⑦玩激游涌进和旋转木马一共多少元?7+6=□

⑧玩旋转木马和水上滚球一共多少元?6+5=□……

(6)优化算法

①7+6=□,请你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

为什么把6拆成3和3.

②回顾比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用凑十法。

不同点:9加几是把9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

8加几是把8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

7加几是把7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3和几;

6加几是把6凑成10,把第二个加数分成4和几;

③优化算法:

在做8、7、6加几时,可用“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大家认为哪一种方法方便就用哪一种方法计算。

(7)你觉得玩碰碰车和过山车一共多少元?

8+9=□(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情预设:

①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和7合起来就是17

②因为9和8=17,所以8+9=17

小结:在做计算时,可用“凑十法”来计算比较快,也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摘星星

8+7=★4+8=★8+3=★2+8=★

8+6=★9+8=★8+5=★8+8=★

(1)指名算,划线的要求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生独立在书上算

(3)校对

2.想想填填。

8○6=149○8=178○4=13

8○6=29○8=112○7+7

6+5○=105+8○7+6

四、归纳小结,完善认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8、7、6加几的题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 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 :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3年小学学校工作总结最新6篇

2023年小学六一游园活动方案最新7篇

小学生说课教案模板8篇

2023年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总结最新7篇

小学2023年春季开学讲话稿最新7篇

2023小学优秀数学教案8篇

镇小学数学教研员工作计划模板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模板8篇

2023年小学老师个人总结模板6篇

2023年小学学校工作计划模板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862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