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记录我们观影后的感悟,我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需要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下面是文笔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夺冠》观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夺冠》观后感篇1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响起国歌的前奏时,我的内心总是激动澎湃,肃然起敬。在《夺冠》这部影片中,从1981年日本大阪世锦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每一次国歌的奏响都令人难以忘怀。
我没有经历过郎平叱咤球场的时代,虽然久闻她“铁榔头”的“大名”。对于中国女排,我对她们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这是一群有拼劲、不服输、在赛场上喜欢大声叫喊互相打气的女孩。观看完《夺冠》这部影片后,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质问女排姑娘们为什么打球的那一段。当问到朱婷打排球要什么,朱婷回答要“成为你”,郎平教练的话发人深思,她说:“那你就搞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我也时常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每次想到这些问题,我的脑子里都是其他人对我说的话,你要向谁谁谁学习,你看看人家多厉害之类的,而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还记得今年9月份去参加集团的新员工培训,教务组的老师问我们,你为什么加入蓝城?很多人都会说,因为蓝城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是的,正如宋总说的,蓝城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点,从我加入萧立这个大家庭起就深有体会。从篮球赛的组织、七夕k歌比赛、团体生日会到这次的观影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在让每一位萧立人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女排精神所表达的一样,蓝城萧立这个大家庭不断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team,不分我和你,只有我们。对于工程人来说,团队永远是排第一位的,一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工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团队。
“我”加“你”等于“我们”,“我”和“你”都是个体,容易被很多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而“我们”是一个的整体,拥有个体无法企及的强大力量。蓝城萧立是一个大家庭,在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团队,让我们团结协作,永不言弃,不分彼此,一定能共同创造萧立美好的未来。
《夺冠》观后感篇2
事实上,没有一支队伍能够获得永久的胜利,女排精神的精髓不是长胜,而是不服输。战功赫赫、被誉为“铁榔头”的女排姑娘们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白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在世界女排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的历史沿革中,女排姑娘们几度低谷几度巅峰,人员在变、战术在变,但女排精神从未变过,激励着一代代女排人,也激励着我们年轻干部。
女排精神是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韧劲。如袁隆平淡泊名利、播撒智慧、专注耕耘;如邓稼先临危不惧、隐姓埋名、勇担重任;又如孔繁森殚精竭虑、倾尽所有、忘我工作。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落实,不仅仅要在思想上、行动上自强,更应在工作中、生活中奉献。党和国家对年轻干部寄予厚望,身为年轻干部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注入活力。
女排精神是扎扎实实、团结协作的干劲。扎实做人做事才能厚积薄发、积水成渊,才能赢得尊重与赞赏,它体现为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胸怀,也体现为言出必行、表里一致的做派。然而,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绝非源于一个人的力量,勤沟通、善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构成合力,才是成功的关键。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谦虚谨慎、以诚相见,加深友谊、增进团结,在工作中多协调、少指责,注重团结协作,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全他人、成就自我。
女排精神是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闯劲。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上,女排姑娘们应对的是实力强劲的俄罗斯女排,可是女排姑娘们在2:0落后的情景下,连扳三局,夺得冠军,在本届女排世界杯中,女排姑娘们与塞尔维亚的对决处于焦灼僵持阶段时,郎平教练对队员们说“对自我狠一点,大胆的扑出去,防守救球”,这都体现了不怕山高就怕腿软的无畏精神,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梦想是年轻干部的标志,年轻干部是梦想的主宰,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学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仅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才能超越自我、勇攀高峰。
女排精神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祖国的职责感和使命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年轻干部必须要有热爱祖国的情感、报效祖国的思想、为国效力的志向,从自身作起,从细节作起,将爱国主义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与安全,从大局出发、理性行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在守初心、担使命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无悔人生。
《夺冠》观后感篇3
影片一开始,场景就非常震撼:女排队员们浑身是伤,护膝、队服满是汗污和血渍,她们拼尽全力接球、扣球、摔打……宛如战场上奋不顾身的战士。
假期里,全家看《夺冠》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在不同时代夺冠的故事,不同时空的场景在人物的回忆与活动中反复对比。而开始的那段震撼场景即是80年代女排姑娘们拼搏的景象。
郎平的经历把两个时代的女排联系到了一起。她在指导现在的女排时,反复问队员“你们为什么打球?”没有人能给她满意的答案。我想,她一定也很多次问过她自己。
为什么打球呢?“80年代,”爸爸告诉我,“那时我们国家还很贫弱,中国需要在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人们把“夺冠”看作祖国强大的象征。为了为国争光,每个中国人都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就是当年的女排精神。”
那么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郎平当了教练之后,不让现在的女排也为荣誉牺牲一切了呢?她还是反复提到“女排精神”,但她也给队员们放假,不去阻止她们自己的追求和想法。新时代的比赛中,她除了严格训练,更是运用了高科技和比赛策略,充分发挥每位队员的个性和优势,最终赢得了冠军。
我觉得,郎平的“女排精神”在变。现在祖国强大了,已经不需要一次简单的比赛来证明,我们没有必要再为了一次比赛牺牲一切。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证明自己价值,人人富有个性,人人积极向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活力,更加强大。我想,这就是郎平所说的,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夺冠》观后感篇4
影片分为三部分:1老女排姑娘在1980年的第一次夺冠:2历经沉浮,中国女排进入低迷期:3郎平带领中国女排重新站在冠军领奖台。
老女排是上个世纪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举步维艰时不屈不挠,巅峰时刻不骄不躁,为困苦时期的'中国人民警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是的,排球早已不是一项单纯的运动。它已然成为了国人的精神财富,致敬中国女排,致敬所有面对艰难依旧带着梦想前行的人。
中国女排,铿锵玫瑰。
《夺冠》观后感篇5
从夺冠到中国精神
今年国庆节,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夺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首先,不妨让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训练基地。当时的中国科技、经济都很落后,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国家可谓百废待兴。
面对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中国女排落后人家太多,科技、战术、设备、整体实力都差的很远,当时的袁教练听完科技人员陈述,二话没说把排球的拦网抬高了15cm,从此女排姑娘们披星戴月、浑身伤痛大年三十还在争分夺秒的训练。
用袁教练的话说,我们国家太落后了,我们就算拼了命,也要拿下世界冠军。
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凭着为国争光的满腔情怀,凭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多少年来中国女排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创新,不断前行。
这不正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国一路走来不可缺少的中国精神吗?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赞美我的祖国,因为他有成千上万个英雄儿女,他的这些儿女,身上所彰显的这种中国精神,这种百折不挠,坚不可摧,永不放弃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一名零零后,我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我们的祖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盛世,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们在这繁荣昌盛的时代,要更加刻苦学习,坚持锻炼好身体,长大后,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人人心系祖国,用顽强的中国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夺冠》观后感篇6
国庆前夕,电影院里,对于哭的稀里哗啦的妈妈我不能理解,随着情节的深入,当奥运赛场升国旗奏国歌的那一刹那,我激动,我的血液在沸腾。古人云:“人贵能持之以恒”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这就是“女排精神”,《夺冠》这部影片就是对中国民族精神最好的证明。
“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在荣耀与光辉的背后,是无数辛苦的付出。台上,她们如燕子般轻巧腾起,干净利落地接过每一个排球。台下,她们玩命般的训练。腿,磕破了,透过纱布浸出丝丝的血来,一次次跃起又跌落下来。身上被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她们却毫无怨言。团结,就是女排们的代名词。只有团结协作和默契的配合才能使她们打好每一个球。一根筷子能轻易折断,那十支,一百支呢?
我最喜欢这样一个镜头:她被教练扔过来如子弹般的排球站不起来了,在地上喘息着,一次次努力着想要站起来,却迎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腿被砸的淤青,剧烈的疼痛使她无力再接球了。“负十二个。”教练依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谁来替她!”教练严厉的声音在空寂的夜晚中回荡着。“我来!!”郎平大吼道。这是中国女排胜利的原因。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团结,才能真正战胜巴西,战胜美国,战胜土耳其,战胜一切!
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也没有毫无理由的失败。中国女排的胜利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而是一种不服输,不畏惧,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摔倒了算什么?负伤了算什么?中国女排精神:流血流汗不流泪!我很赞同海曼曾说的一句话:“也许你达不到我的摸高,但是你们的团结和协作精神却远超于我。”
他们团结一致,奋发先前。这种精神感动着14亿的中国人,这,就是女排精神,中国精神!
《夺冠》观后感篇7
中国女排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电影《夺冠》力求从更深的层面对细节进行发掘,力求展现中国女排为夺冠而经历的艰辛历程。影片同时也提出了女排精神是否过时的疑问。
据说当初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后,人类幸好还保留了一件东西,那就是希望,正是希望让人们坚持向前。中国女排低谷时期,临危受命的郎平说过,她只是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希望。话虽这样说,郎平却竭力把这希望发挥到了极致,最大程度激发队员蕴藏的能量,她更想要的是一支积极阳光的中国女排,看重的是乐在过程以及精神的永存,并不是寄全部希望于夺冠。在与实力相当的巴西女排决赛中,理性地说胜负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其次了。事实上,不管曾经几连冠,长胜不败是不可能的。
你为什么打排球?这个问题并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甚至都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述,但又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根本问题。朱婷打排球最初就是为了能够离开农村,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但在老一辈女排精神的激励下,她将自己的目标扩展并逐渐得到升华,成就了球队以及自己人生的辉煌。夺冠路上每个队员的人生中,都具有类似的升华过程。当然能有中国女排这样的平台,她们是幸福的。
郎平率领女排夺冠的经历再次证明,解决思想问题是首要的。到了一定年龄才能体会到,快乐和解放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是件多么难求的事,但它又会激发出多么大的能量。推及我们每个人正在做的大事小情,都可以问自己是为什么,可以尝试在心底回答一下。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追求的天性,追求更多精神的愉悦,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用社会学专业名词来表述,就是具有自我实现的欲求。但追求是要付出的代价,就如同看电影《夺冠》要花钱买票一样。每个人欲求的目标应该是无上限的,就看你愿意付出多么大的相应代价,这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更不是电影所能够完全展现出来的,例如朱婷深夜里的独自痛哭。越高的目标越容易产生灰心的情绪,因为难度等级会让你对正在和将要的付出产生怀疑,从这个角度说,对影片中自愿退出发队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谁又不曾知难而退呢?做不了英雄不可怕,只要心中依然敬慕英雄。
虽然个体的目标最初往往显得私人、零碎、渺小,但当心往高处的时候,普通人的大事小情足够升华出意义。如此,对自己的存在便少一些怀疑,不再纠结是否身体残疾,不再纠结能力大小,最大程度地享受人生就好。精神升华了,付出大约等于收获的公式也就容易成立了。这不是鸡汤,是切切实实的事实。
不可否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正是被女排精神召唤走进影院的,试图寻找某种东西。推荐观看《夺冠》,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必然能够得到某种激荡,作为一名辛劳的普通公民,不断的激荡也许是不可少的强心剂。女排站上领奖台,国歌响起,你是否油然而生出庄严和激动呢?往大了说,家国多事之秋,恰恰最需要振奋的女排精神,电影《夺冠》正当其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