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读者将阅读内容与自身经历和观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理解,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文笔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书的读后感1000字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书的读后感1000字篇1
原以为上《论语》课定会比之前的课轻松一些,没想到老师给同学们一个下马威。课上我努力想听懂,却发现很难。课后, 又认真听了陈赟老师的录音,总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无耐要想消化其中的全部内容,已不是听几遍能解决的问题。然而, 就我能够听到的信息, 我感觉已非常有收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句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话,在千百年的流传中,特别是近一百年全盘西化的进程中,现代人眼中孔子和他说过的话已经被以讹传讹,偏离了甚至失去了它本来想要传达的意思。如今在书院得以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欣慰,骄傲和自豪。
被纠正的观点之一:孔子分享的是自己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生命感悟, 并不是每个人或大部分人到了那个年龄,孔子所说的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便会自然而然发生。如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现实生活的事实确是三十不立, 四十越来越惑的情形到处可见。唯有把学习作为生命的必需, 才会为生命进入到不同阶段提供了可能。陈老师说学习是那样自然,就像呼吸,就像吃饭, 这也是《论语》开篇是《学而》的缘故。
被纠正的观点之二:孔子何以和佛教的释迦摩尼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孔子相比于释迦摩尼和耶稣更加真实, 因为真实, 便不会有像神那样崇高和伟大。在其他地方都有主流的教派,唯中国没有。因为宗教代表着信仰, 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孔子没有被供在殿堂里被大家膜拜。
孔子通过言传身教,他的一举一动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 他分享的是,经过他的弟子“体证”,得以流传下来的“有德之言”。 这和其他各种教派只针对教徒说教是不一样的,孔子面向的是所有人,所有处在不同精神层级的人。 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被纠正的观点之三:作为普通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永远达不到六十和七十的境界。陈赟老师说,到了五十是一个界限, 君子之学从十五到五十。六十和七十已是圣人的境界。这是我之前从未了解到的,也是让我豁然开朗的地方。作为人都有其生物性,君子依旧在人的范畴内,无法逾越人的生物性的可能。 但是在圣人阶段,这种局限会被突破, 达到与上天圆融的境地。这还没完,到了七十,孔子却说即便是圣人还是要回到人的本分, 遵守大地的法则。这是儒家虽不作为宗教, 但高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德里达的话:最终我们都要学会生活,学会一个人独自生活,没有什么比这种智慧更有必要了。 陈老师说, 学会生活,而非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学会充实地生活,学习充实地生活在每一个当下。学会生活, 就是学会做人。孔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书的读后感1000字篇2
如若不恋,最好不念
——题记
所谓小说,不过是将这世界上的人和事按一定比例承载的一种容器,而每个人在阅读小说,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会从小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书斋多年,阅读的小说不下百本,但能看到自己影子的,只有两本。
一本是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一本是江南的《上海堡垒》。
因为,我有着同这两本小说主人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
面对林澜,江洋总是有一种自卑或是不自信。这种自卑或是不自信不是因为社会地位的差距,财富积累的多少。而是因为自知自己配不上她,自知自己这份一厢情愿的爱对她而言可能是一种伤害。这是一种感情上的自卑,情感上的不自信。
学生时代,我曾经爱上一位学姐。在她身上,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居然她真真正正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从未沾染这人世的尘埃。与她相反,我却在社会这个泥潭中陷得太深。在她面前,我觉得自己是那般的卑微与龌蹉。我甚至觉得,像我这样的人爱上她,简直是对她的一种伤害与侮辱。
我不敢去接近他,甚至不敢爱她,思念她。
可是果真能够忘记她吗?
时隔多年的今天,我对她的那份爱,对她的那份思念,依旧是那般真真切切,一如多年以后,江洋依然对林澜念念不忘。
如若不恋,最好不念。
可是,谁让我们爱上了一个不应爱的人。
书的读后感1000字篇3
父母、老师常常教育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才更彻底的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光明的渴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深受感动,从中受益匪浅。
书中写道:“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那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回顾我们的生活、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时间是无限的,犹如长江水般永远奔流向前,源源不断,连绵不绝,然而,每个人所能利用,享受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是转瞬即逝的。严文井的童话《浮云》告诉我们生活要过得有意义;雷锋的名言“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教育我们利用时间多做一些有利于人民、社会的事情是多么快乐;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复活》提醒我们虚度光阴是多么可怕……尽管如此,仍有人不懂得如何利用时间,任它一分一秒地被时间老人召回,却毫不在乎,去过他们认为是天堂般的生活——看电视、打游戏、玩电脑、睡懒觉等等,可这些就像婶婶给我的信中所道一般:“这些事情当然既轻松又好玩,但所有的享乐就是肥皂泡,开心与美丽总是暂时的,只有战胜了自己,你才战胜了一切。而且不愿吃苦、读书,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浪费了最宝贵的与同龄人竞争的机会……”.
文中有一句话使我心潮澎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细细咀嚼一番,觉得这句话不无道理。当你的`身体受到伤害时,才会留恋以前一种希望“时光倒流”,“返老还童”的迫切愿望;当你失去光明时,才会爱惜从前那双明亮而又富有光泽的大眼睛……由此可见珍惜周围一切、热爱生活是何等重要。
篇末,海伦·凯勒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三天,三天!只有三天我能享受光明!多么残酷,又多么宝贵。第一天,我将会带着亲人四处逛逛,给他们买所喜爱的东西,尽一份孝心,少一丝对他们的愧疚;第二天,我会到自己以前想去的地方游玩一番,让自己在黑暗的孤独中,多一份能够回忆的美好;第三天,我将翻阅感兴趣的名著、苦读读书,让自己今天过后眼盲而心不盲。
在第三天夜晚快到12点的时候,我将走到窗前,仰望星空,心中没有害怕,没有自卑,更没有绝望,很坦然,就像一只整装待发,此后将离开母亲襁褓,自己坚强生活的小鸟一样。以后,我将更加珍惜有限的时间,做我认为自己值得做的事情。当我已确定并下决心这一目标后,我会自豪,舒坦地对着满天星斗,对着朗朗明月,对着万物生灵高呼:“我已没有遗憾……”
书的读后感1000字篇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t;t;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t;t;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t;t;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侮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t;t;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t;t;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
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t;t;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书的读后感1000字篇5
这本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我也记不清翻阅多少遍了,每次都为其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它以其独特的情节和行文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间的家庭故事。关于回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本书场面十分宏大,头绪那样纷繁,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惊叹。
我想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独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一个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撼;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勾心斗角,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动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条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而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幽静、美丽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启璧之拒绝楚雁潮波澜乍起,掀起可怕的命运的巨变……似的,正如作者所言,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志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的。
我的室友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色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似的,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人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的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梦,一个希望。
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
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
书的读后感1000字篇6
今天,我读了《抗日战争与民-主精神》这本书。这本书以弘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
第一部分写了民族危难,主要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第二部分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为重,在领导和组织全民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写了全民抗战,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敌入侵进行全民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第四部分写了爱我中华,继承传统,为振兴中环而努力奋斗。
这本书让我们不忘历史、牢记革命传统、珍惜美好生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常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