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也是可以进行心得体会的写作的,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文笔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的心得体会篇1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国学的智慧,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中。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国学的智慧,就是中国的智慧,就是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两天有幸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士林在厦门大学给我们讲授的'《孟子与中国文化精神》,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赵士林教授学识渊博,尤其对国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听了赵士林教授的国学讲课,让我们寻回了我们温暖可靠的精神家园。由此,有如下体会和收获:
(一)正人正己,以德服人。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以德服人”。德育是治的教育中第一位在儒家政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识还是第二位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心服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假如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由此认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勉励人们要以身作则。孟子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所以,从银行整体来讲经常进行道德教育不可或缺,让大家做到以德为先注重品德修养。从个人来讲,就要努力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大局、整体利益出发,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孟子》的心得体会篇2
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杀人,但这“杀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杀人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平,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独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顽固不化,疾恨社会上淬的“异学怪论”,他痛惜,他辩论,他惆怅,他不平,但是一个没有实权只体力行的传教士如何能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诸己。
努力修养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业救国,一步步,脚踏实地,禁欲好“人之不为”,从而实现“人有所为”,这睚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是伟大的,他已认识到世间最虚伪最脆弱的傲慢莫过于国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连篇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如若一个人为他的国家,民族而傲慢,正说明他于本身是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他用普照的阳光来遮盖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话,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万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资本了!
孟子的最终思想还是回到“人”上来了。人这个自我独立的思想主体是被几千年来所严重忽略的,焚书坑儒,文字狱,这些努力遏制人类思想,禁欲人类欲望的工具,钝化,麻木了人之所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权力。将“大欲”、“大功”、”大利”这些全民性的东西强加于个人身上,让人做“不能”又想为的事,最终的结果是:全面提升导致了全面挫败。人们在“无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败,无数失败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人何其可怜,当地面向下塌陷的时候,地面上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下降,只看着天空在越升越高,这就是没有把人当作“人”的结果,人们在信仰伟大文化的时候,应该如孟子一般涉及到人这一本质上来,想想自己应当如何,应当怎么做。
后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鹜远。生活也许是苦闷的,生命也许是枯燥的,人在世上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不要灰心。在这世上,人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能为力,可是,我们应当庆幸的是,我们还是人,或者说是被看作是“人”,却体会“人”作为“人”的崎岖,也是一种无限的幸福,在自我满足和幸福中,奢望更多的东西。
《孟子》的心得体会篇3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孟子》的心得体会篇4
【扬扬导读】在《孟子》中,这位儒家亚圣又说了些什么?我们怎么解读孟子的话?对于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人生领悟?北京青年讲师王泽仁先生继续与我们分享《孟子》名言心得。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心得分享: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但圣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于:圣人知错即改,我们却在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更有甚者:我们犯了错,还死不承认,找各种借口推卸搪塞责任。
“过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到了:子路闻过则喜。我们很多人却闻过则怨、闻过则怒、甚至闻过则报复。孔子非常推崇卫国大夫蘧伯玉,因为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到了五十岁,还在反省自己四十九岁的过错。
孟子在遇到人有过不改的情况,基本上采取的是当头棒喝的教育方法了,因为孟子对己对人向来非常的高要求: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明明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对的,却说可不可以慢慢改,给自己一段时间调整适应,从“日攘一鸡”减少到“月攘一鸡”。表面上看,这个人是进步了,因为从偷鸡的行为数量上来看,明显减少了,可是孟子认为从本质上看:一个月偷一只鸡和每天偷一知鸡,性质上是一样的。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人的堕落,一失足成千古恨,都是从做一件不起眼的小坏事开始的。在生活中,偷了一次东西,就会有第二次;在企业中,挪用一次公款,就会有第二次;在政府中,贪污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基于此,孟子认为:既然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就应该当机立断,不要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和借口,因为只要给自己任何的退路,一旦遇到放纵的机会,就会退转到以前的状态。真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唯有如此,人生才能有质的飞越。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心得分享:史书上描写:“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这三句话说明子产明察秋毫,子贱宽忍温厚,西门豹赏罚威行。
?孟子》书中还记载了子产的另一个故事:有人送了些活鱼给子产,子产舍不得吃,就让管理池塘的小吏把鱼放生,结果此小吏背地里却自己煮着吃了,回来还欺骗子产说已经把鱼儿放生了,子产听后很高兴,开心地说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个小吏听后,内心窃喜,洋洋得意,以为子产愚笨,好欺骗。可是孟子却评价道:“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唯道是从,无一朝之患,而有终身之忧。君子从来不考虑每天的成败得失,而是考虑一生的修身格物。
以上所写基本上可以看出子产是个有能力、有德行的人;他所治理的郑国做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孟子这里讲到的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的故事,我认为有点以偏概全了。我想子产不可能是“惠而不知为政”的领导。但孟子在这里确实揭示了为政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前建立好制度和标准,为政者就可以坐而治天下了,没必要每天操劳。好的领导应该是让每一个人各司其职、各司其政。提前设定好标准,简政放权,赏罚分明;做到这样就可以高卧而“天下运之于掌”了。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太忙太累,下属太闲太安逸,归其原因,就是文化、制度、职责、赏罚、分权等等没有做好。真正的好领导是“不知有之”的,领导在不在单位,都没有任何不同,每个人都能做好“自我管理”,这就是《易经》里面讲的“群龙无首”了。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心得分享:中国的哲学家,非常喜欢用山水来比喻人的德行。老子讲:“上善若水”,他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取水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谦卑处弱而安然自得,所以接近“道”,是“上善”。孔子也喜欢水,他说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动一静是人的两个切面。
孟子继承孔子,认为水有两种:一种是有本之水,一种是无本之水。有本之水,源源不断,永不干涸,遇洼则盈,盈而后进,永不停歇,持之以恒,直入大海。就像人一样,不断的磨砺,不断的精进,不断的提升自我,最后达到人生豁达境界。后世儒家圣人朱熹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本之水即是活水。有根有源,自我净化,源远流长。而无本之水即是死水。死水遇垢则污,遇晴则涸。人如死水则朝不保夕,人处死水之中,则如涸辙之鲋。这都是人生的大祸患。
孟子之所以要讲两种水的特质,关键在于他想要说明人应该做到名实相副。人只有时刻的精进自我,才有可能承载得了外来的声望名利。否则名气越大,死的越惨。孟子说过:“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简单的解释就是: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别人给的富贵,别人随时可以剥夺。只有自己内在的宝贵东西,即德行,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
儒家的另外一位圣人也做过类似的论述,这位圣人就是荀子,他讲到人有四种荣辱:内荣(内在的圆满德行),内辱(内在的恶劣品行),外荣(外在的赞誉),外辱(外在的诋毁)。并认为:君子任何时候都有内荣而无内辱,至于君子获得的是外荣还是外辱,这完全要看社会是“有道”还是“无道”了。君子从来不会去在乎外在的荣辱。所以孟子也讲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一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有的东西,只要诚心而为,就一定可以得到,比如学识、才能、德行。有的东西,即使去追求,能不能得到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但不管最后是否成功,都要淡然,只要做到无愧于心,至于结果如何,儒家从来不做功利评判的。诸如:爱情、财富、地位。管理学里面也讲到,人会遇到四种事情:直接可控的,间接可控的,可以影响的,不可影响的。所以中国人喜欢这八个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道家的庄子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全天下人赞扬我,我不觉得高兴;全天下人批评我,我也不觉得沮丧。我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如佛家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关键是做好自己,保持清醒,恒守独立品质。孟子讲:“人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每天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实在是太累太辛苦。正所谓:“胁肩谄笑,病于夏畦”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最喜欢的境界。正在努力的去往这方面修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心得分享:这则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孟子》篇章了。刚开始读这则故事的时候,觉得非常搞笑;可是略一沉思,顿感汗流浃背。多读上几遍这则故事,一定会让你从此刻骨铭心,毕生难忘。
这则故事太发深省了,我想估计很多男人,尤其是已婚的男人。读完后开始自问良心了。我们很多男人,一副家庭救世主的形象,回到家里颐指气使,认为自己是整个家庭的支柱,是家里可以倚靠的脊梁,是老婆孩子的安全庇护所。可是真的是如此吗?真的有几个男人做到了让孩子以你为榜样,让妻子以你为骄傲?
我们很多男人在外面,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得过且过,不但无理想,无目标,且一回家认为自己是养家之主,一副大男子主义(大丈夫和大男子有本质区别的),需要伺候。认为自己在外面受苦受气都是为了家人,卑劣者甚至把这种委屈迁怒到家人身上,在家人面前从来没有好脸色。更有甚至,有些男人像这则故事中孟子描述的:在外面干的都是些龌龊勾当,毫无正业可言,回到家里还死要面子,说自己每天和达官贵人谈生意,每天和各种社会精英商务往来。脸皮赛过长城,良知被狗吞没。
男人应该勤奋工作,踏实进步,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的做事。让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放心。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去踏实挣了。能不能赚到钱,有时候是命;但明明没有赚到钱,非得打肿脸充胖子在家人面前吹牛,这又何必呢?
孟子最后这句话说的好啊:“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一个男人在外面求富贵,且不让家里的妻子蒙羞。能做到这点的男人太少了。
切记,切记:绝对不做故事中这样的男人!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心得分享:中国的读书人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力求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总而言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社会使命感。此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时期,都渴望自己能够救民于水火。所以,中国的读书人,自古都希望参与政治、改造社会。要么直接做官,成为民之父母;要么力行教化,移风易俗。
儒家从来就没有关起门来的学问,始终重视学问的实际应用,也就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儒家渴望的最理想社会就是尧舜禹时代,那个时候“天下为公”,也就是“大同社会”。且儒家门徒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实现这样的社会,因为这样的理想社会曾经有过,现在或者未来也应该有。儒家门徒时刻以天下为己任,认为自己是天民之先觉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带领大家一起觉悟,一起共同构建理想社会。
我有时候也在思考,为什么诸子百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后儒家独大。除了它的学说本身的体系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最近的思考是:儒家之所以成为主流,一个很大的关键因素是:它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传播途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取自下而上的传播途径。历朝历代的儒学大家,都是从影响最高统治者开始的,首先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同和推崇,然后以国家形式往下推广,效果又快覆盖面又广。
以上是题外话,但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儒家非常在乎寻找或者教育出一个好的君主,并辅佐这位理想的君主共同治理天下,从而构建一个太平世界。
当然如果仅仅这样去解读儒家,显得太狭隘了。孟子论述圣人时,认为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圣之任者,如伊尹;一种是圣之清者,如伯夷;一种是圣之和者,如柳下惠;一种是圣之时者,如孔子。且孟子认为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赞扬孔子是“生民未有”。后来朱熹发挥了这个思想,高度赞美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为何是圣人的最高境界呢?因为他“无可无不可”。他能做到既固守大道,又知实达变。不过我认为,孔子的伟大,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民办教育家。知识下移虽然早于孔子时代,但从孔子后,开学设教成为了社会风气。
(未完待续)
《孟子》的心得体会篇5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孟子》的心得体会篇6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